龍泉河是一條不太長的河,流經(jīng)龍泉街道不少村莊后向南一路流淌,再與東流而來的橫河匯聚。河雖不大,卻見證了沿岸村莊的歷史變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各地大搞水利工程,此河也修了一攔河壩,這河就更深了。但光攔蓄河水不利用不行,對吧,最先利用的當數(shù)原即墨化肥廠,因為隔此壩很近,一條管道解決問題,用后的冷卻水常流不息,附近農(nóng)田也得以免費灌溉。
而那時沿河幾個村莊則因缺少提水條件,遇到旱天也干瞪眼。依稀記得有個村莊不知從哪里弄來一臺鍋駝機(燒木柴的蒸汽機)帶動抽水機抽水澆地,功率有限,噪聲不小,砰砰!砰砰!鄰村都能聽到。但也澆不了幾畝地,何況哪里有那么多木柴供其燃燒,所以沒幾天就用不了了。有人可能會問:不好燒煤?老式火車頭不就是燒煤的蒸汽機?但我告訴你,那是行機,跑起來帶風,所以不需要鼓風機,鍋駝機是坐機,要燒煤再搬個做飯用的風匣靠人咕噠著拉那就有光景看了。
有此水量,也往往會吸引其他一些部門前來做他用。有一次看到幾輛軍車拉著一些長方形大鐵盒子放到水里,看光景的人則議論紛紛,有說是船的,有說不是船的,說船哪能是方的。后來又一節(jié)一節(jié)的連接起來,更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若干年后才知道:那是舟橋兵在訓練。那時怎知還有此兵種。
那時此河更是夏天人們洗澡的好去處。盡管老師也反復強調(diào)要注意安全,不準到深水去,但跟沒說一樣,我們沒少在這條河里洗澡玩耍,為了防止耳朵眼進水,用棉花塞上,有時忽略了這點真灌進水去,上岸后歪著頭單腳離地跳達,力圖將水控出來。
此河東岸離水面五、六米,站在岸上看水中的景物則是一清二楚,是天然看臺。有一年夏天,當時的即墨縣有關方面在此處召開游泳大會,主席臺設在攔河壩上。水中扎好了很大的竹排,上面站開幾十人的鼓樂隊,水里則浸立很多泳者,岸邊看光景的人更多,各部門的人發(fā)言后,只聽壩上發(fā)令人一聲木倉響,竹排上的鼓樂隊齊聲敲響:鏘!鏘!鏘!水中的人們蔟擁著竹排奮力向前游去,那真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口號此起彼伏,場面相當壯觀。
其實人們對河水的利用注要還是灌溉莊稼為主對吧,而取水工具則經(jīng)歷了蒸汽機帶水泵|、內(nèi)燃機(汽油機、柴油機)帶水泵、電動機帶水泵以及大功率揚水站幾個發(fā)展階段。這其中電動機帶水泵用的最多。
我們鄰村,最先拉上了農(nóng)電,在河邊建起了泵房,他們的地都在村四周,那河水天天嘩嘩著澆地,莊稼和蔬菜長得就好。記得人家玉米地里間種的土豆收刨完畢后,我們村很多人去倒(土話,在收獲過的地里用镢頭刨)人家的。雖然是倒的,也比我們生產(chǎn)隊分的個兒大。
說起那時我們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況,那真是日本鞋——不用提了!就說這土豆吧,人家分的都吃不了,送給我村的親戚,而我們生產(chǎn)隊每人僅能分個十斤八斤的,還包括紐扣大的。說起來挺“淡人”(土話:害羞)的。所以人家的土豆收獲了以后,我們村老婆孩子齊刷刷的到人家地里倒土豆,還有的人借著割牛草順手偷竊人家的,最后弄的人家看到類似的人物就驅趕、叱罵,還說我村是“土匪窩”、“小偷村”,以至于多年拒絕跟我村聯(lián)姻。那幾年,我們村出現(xiàn)了不少光棍兒。
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后,我們村開始建起了機械加工廠,那收入翻著個的增加,沒有幾年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當工分值漲到每分三毛時,公社指示不能再增加了,在那個年代有點離譜了。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著不讓發(fā),村里就變著法另給村民發(fā)福利,諸如推磨、用電免費、每送出一口豬生產(chǎn)隊在國家補助飼料時再按數(shù)補助一份等等。
至此,村里老少光棍兒消失殆盡,這其中也有剛說的這個鄰村姑娘的功勞。
可見這經(jīng)濟的發(fā)展至于人們思想面貌以及方方面面的向好改變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明顯。